□ 劉 健
給予什么
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輸出和貢獻形式,無需跨越,也無需刻意。
少年人要能輸出快樂。少年懷有最大的真,真的東西永遠給人帶來感動和快樂,一個少年給周圍人以真實的美好。
青年人要能積蓄力量。青年人銳氣最足,充滿力量,有力量就有希望,青年人代表了希望,一個青年人要積蓄力量,期冀未來。
中年人要能建立功績。中年人有了閱歷和經(jīng)驗,更有了責任和使命,中年人是家庭砥柱、工作骨干、社會脊梁,以功績服務社會和他人。
老年人要能留下紀念。人之已老,過去比未來更重要,老年人奮斗過、見識過、貢獻過。老年人要用自己輝煌的經(jīng)歷、奮斗的精神和深刻的思考,寫出立功、立德、立言的個人歷史,給后人留下永遠的紀念。
認識相通
近日,讀到布萊士·帕斯卡的《100種思維——力量的來源》中的一段話:世界上的各個部分都是彼此關聯(lián)和相互連接的,人類與所知道的一切都有聯(lián)系。萬事萬物既是因又是果,既是接受者又是提供者,既是間接的又是直接的,一切都被看不見的紐帶連接在一起。
我在之前的片思碎想短文中有幾乎同樣的意思表達:存在于時空中的所有事物都處于彼此的關系中,每個人、事、物都是連接高維世界的重要通道。
我認為有意思的是,我作為當今中國最普通不過的一名思考者,關于萬物相連的認知是基于我國的歷史、哲學、宗教、文化和社會背景。作為生活在17世紀法國的科學家和哲學家,帕斯卡關于萬物關聯(lián)的認知無疑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東西。但是,跨時代、跨國家、跨文化絲毫不影響不同的個體或者群體對世界本質認知的高度趨同。
我由此想到,不同文化的明顯差異更多是路徑、方式和表達的不同,在價值、理念和認知層面則更多體現(xiàn)出相通性、趨同性。特別是隨著科技和認知能力的發(fā)展,從理論上講,不同文化的殊途同歸應當成為普遍規(guī)律,其深層次原因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真理具有唯一性、同構性和神圣性,當不同文化都無限接近世界的本質時,人類擁有的一切高層次認知、價值和文化都只能共享。
(作者單位: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)
《中國質量報》【片思碎想】